中華民國養豬合作社聯合社
NEWS
LINKS
02 Sep 2020
 

年近12萬噸進口豬肉去哪裡?水餃肉包、豬排、腿庫飯、魯大腸都吃得到

上下游記者楊語芸、林怡均 2020 年 09 月 02 日

政府將於明年元旦起開放美國萊豬(使用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豬肉)進口,引發豬農與消費者反彈。儘管政府表示,進口豬味道不如台豬,不擔心競爭,且將要求清楚標示,保障民眾知情權。然而,在萊豬尚未入關之際,台灣每年即進口近12萬噸的豬肉(含雜碎),做成水餃、肉包、豬排、腿庫飯、魯大腸等產品,多數國人難以分辨。

未來美國萊豬進口後,可能會用於哪些食物?政府表示未來連小吃攤、夜市都要標示豬肉製品的肉品來源,現實上是否可行?《上下游》採訪冷凍肉品與進口肉品業界的指標人物、國產豬產業界人士深入說明分析。
台灣年進口約12萬噸冷凍豬肉,後腿肩胛里脊排名第一,豬腳第二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國內每年豬肉食用量為 90 萬公噸,2019 年進口豬肉約 11 萬 8060 公噸,其中冷凍豬肉約8萬4千多公噸,雜碎(大腸頭、腸衣、蹄膀、豬骨等)等則有 2 萬多公噸。

統計顯示,進口豬肉逐年攀升,2010 年至今成長將近一倍,其中佔比最大的部位為「冷凍去骨之豬後腿肉、肩胛肉、腰內肉、大里脊及其切割肉」,2019 年進口量為 52,049 公噸。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游進課說明,進口肉用量最多的就是加工肉品,包含食品工廠做的水餃、餛飩、肉包等。腰內肉、里脊等則可用於豬排等料理。

第二名則是「冷凍豬腳(包括前、後腿蹄膀及腱子肉)及橫膈膜,進口量為 1 萬 9 千公噸,可用作紅燒蹄膀、腿庫飯等各項食物。









進口豬肉均價低,美豬後腿肉價格更低至心驚

我國前三大冷凍豬肉(含雜碎)進口國,分別為加拿大、美國與西班牙,其中加拿大冷凍豬肉(不含雜碎)進口均價為每公斤 61.28 元(其中最大宗的進口部位為後腿肉、肩胛、里脊肉等部位,我國關稅未再加以區分,價格為綜合計算)。

然而根據國內養豬肉品業界提供資訊,台灣目前後腿肉大宗批發價格為每公斤約 110 元、腰內肉為 100 元、里肌肉則為 140 元,與進口價差近三至四成(豬肉價格隨季節波動)。

美豬去年進口價為每公斤78元,乍看價格不低,然而,因我國關稅將價格不同的後腿肉、肩胛、里脊肉等部位綜合統計,無法確認目前進口美豬多屬哪些部位。但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之豬肉價格,換算成來台價格(含運費關稅),今年八月的均價每公斤僅 62.87 元。

美國農業部公布的豬價分四個部位,包含里肌(Loins)、腹脅(Bellies)、Hams(後腿肉)、Trimmings(含脂量72%修整肉),各部位價格差異大,其中後腿肉價格最低,若以較低點價格來看,來台每公斤僅 35 元(含關稅運費),若採高點價格計算,來台完稅價至多每公斤 50 元,對比台灣後腿肉價格(大宗批發價)每公斤要110-120元,差距十分驚人。

後腿肉油脂少,多用於加工,可製作絞肉、肉絲、肉羹及水餃、肉包等,未來若美豬大量輸台,需密切注意後腿肉進口數量及流向。

然而,豬肉是全球大宗物資,受國際情勢波動很大,例如現在中國正瘋搶豬肉,美豬在國際上價格高,也帶動全球豬肉貿易價格,仍須視當下情況判斷。



進口豬肉做腿庫飯,內臟反而不必擔心

肉品進口商陳先生(化名)表示,台灣的市場很淺盤,進口僅為補足台灣供量的不足。豬肉作為期貨,需求和供給的拉扯本來就會造成價格的浮動,「我們進口的原則很簡單,就看國內有沒有需求、進口的便不便宜。」他以豬後腿、蹄膀為例,進口豬後腿製作成腿庫飯,而進口蹄膀更是過年年菜的熟面孔之一。「進口蹄膀比國產的每公斤低了3、40 元。」他說。

至於國人擔心有瘦肉精殘留的內臟,陳先生表示,台灣目前自產的豬肝、豬腎(腰子)年年有餘,「1,000 副能賣掉 300副,肉商就很開心了,其他的都去當飼料了。」因此國人不必擔心明年元旦後,美國豬肝、豬腎會混入消費市場。
正宗台灣味美食豬腳、魯大腸,多用進口豬肉

不過,國人常吃的台灣味美食──大腸頭與豬腳,一直是進口大宗。大腸頭(豬的直腸)用途廣泛,從麻辣鍋、黑白切、麵線到滷味,以及知名的「九轉肥腸」,用的都是大腸頭,而去年大腸頭、腸衣及其他豬骨就進口了六千多公噸。另外依照國內需求,廠商偶爾也會進口肝連(豬的橫隔膜)。

中華民國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袁仁琦舉例,一般供應團餐的公路餐廳常採用低價食材,進口豬腳便是選項之一。對消費者而言,市場滷味中常見的豬腳與大腸頭,極有可能都來自進口豬隻。
進口商:以前大家說美豬骨頭煮湯味道重,現在習慣了誰吃得出來?

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信誓但旦表示,國產溫體豬肉遠比進口豬肉好吃,也有不少網友認為美豬腥味重又難吃,不會有人想吃。進口商陳先生和冷凍肉品業者張先生則表示,其實並不容易分辨。

張先生表示,任何料理都會經過調味,以重調味的滷味、炸物而言,自己也沒有把握能夠分辨得出來。陳先生更是當場搖頭,「絕對吃不出來,當初口蹄疫後,不少美豬進口來台,國人都說美豬骨頭煮湯很臭,但二十年後的現在,同樣的味道就沒人抱怨了,大家不是習慣這些味道了嗎?」

「加工廠會買國產,也會跟我買進口肉,兩個混在一起,怎麼吃得出來?」陳先生進一步表示,餐飲及加工業者必須考量末端客戶的消費力,若無進口肉品的調節,現在很多國民美食價格都會翻倍,「如果完全不用進口豬肉,可能一個排骨便當就會超過150元。」

進口商:未來因消費者抵制,進口豬肉可能反而變少

雖然進口豬肉價格低廉,但冷凍業者張先生表示,進口商也不會因此大量進口外國豬肉,大家也無須過於擔心。

進口商陳先生強調。「進口太多、供需失衡後,會壓低本土豬肉的售價,像去年台灣豬價太低,進口就不划算。」陳說明,國際貿易就是在供需之間找到平衡。他甚至認為,一旦明年開放進口美國萊豬,消費者會因為食安問題全面拒絕美豬,進口數量反而會減少。至於減少後多久會再回復原來的比例,或是超過本有的進口數量,他不敢擅加揣測。

標示清楚可保護台灣豬農,讓進口與國產徹底脫勾

陳先生十分贊成標示豬肉產地的政策,但是他認為標示的目的不是為了食安,而是為了保護台灣的養豬產業。國產豬和進口豬有價差,成本勢必會反映在產品價格上,他最不樂見的是國產豬被吃豆腐,明明是進口豬肉,還賣台灣豬肉產品的價格。「標示清楚、嚴格執法,店家才沒有魚目混珠的空間。」他說:「讓民眾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才是保護國產豬肉的方針。」

「進口和國產從此脫勾,也不是壞事。」陳先生說。讓市場自由競爭,有高品質高單價,也有平價商品,民眾依照價格考量,各取所需,他認為這才是「清楚標示」最大的意義。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游進課也認為,「只要國產豬肉一律不能用瘦肉精,開放進口的影響就小。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進口豬肉和台灣豬肉,區隔清楚。」

因為自給率高、溯源不易  豬肉標示產地比牛肉困難

當年瘦肉精牛肉進口、政府強制店家標示肉品產地,似有成效,如今不論現煮牛肉麵、冷凍牛肉水餃,都能讓消費者清楚得知牛肉產地,方便選擇。因此,有些民眾對於豬肉標示一事也頗樂觀,認為只要照樣辦理即可,對政府的執行力很有信心。

然而,進口商陳先生表示,牛肉標示之所以容易管理,有兩個主要原因。一來台灣食用的牛肉有九成多倚賴進口,海關進口貨號與衛福部進口食品登記是掛勾的,進口商連一筆都無法漏報。只要按照貨號溯源,便能得知進口產地。再者,台灣食用牛肉的習慣多半是現煎烤的牛排或牛肉切塊紅燒、清燉、咖哩,再製的加工品項不多,且多以冷凍食品為主,像是牛肉包子、水餃等,標示管理相對簡單。

但事關豬肉時,情況就複雜多了。一來,台灣食用豬肉的比例中,僅有一成進口。陳先生說,這一成是最容易配合政策的,它與牛肉進口的溯源邏輯一樣。然而其他九成豬肉一旦離開屠宰場,源頭就斷點了。因為農產品免稅,沒有發票可以溯源,容易有自說自話的情況。

除了通過 CAS 認證進入超市通路的肉品外,更多進入傳統批發或零售市場的肉品,產地標示只能靠店家或攤商「自行管理」。同一家肉販,很可能生鮮豬肉是台灣的,但冷凍櫃裡的火鍋肉片是進口的,未來會不會出現「標示大亂象」?的確讓人擔憂。

加工品難管理,同一批肉乾可能有三種來源

更複雜的情況,出現在加工食品。加工廠的肉源不一,同一批加工肉品中可能同時使用了加拿大、美國和丹麥豬肉。依照衛福部8月31日公布的《食品之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標示規定》:「混合多國豬肉或豬可食部位原料後產製之食品,應依實際原料之含量(重量),由多至少依序標示豬肉或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國)。例如豬肉乾使用台灣豬肉佔 50%、美國豬肉佔 30%、加拿大豬肉佔 20%,依實際含量的高低標示為豬肉原料原產地:台灣、美國、加拿大。」

上述規定看似嚴謹,然而張先生表示,科學上,即便以同位素法來檢驗,目前無法由熟成肉品回推豬肉產地。更何況,依據農委會資料,台灣養豬戶早期進口各國優良種原來繁殖,現在來「滴血認親」,台豬美豬原是一家豬,如何能釐清產地?既然辨識不易,查核就難以進行,即便「標示不實」處以高罰金,又有什麼嚇阻能力?
零售清楚標示有困難,市場貢丸商家直呼:小生意沒本事

從事冷凍肉品進出口的張先生表示,政府坐在辦公室內制訂的規章,往往跟民間實際執行面有很大的落差。他以《散裝食品標示規定》為例,「業者可保留與上游廠商之進貨單、交易憑證、輸入產品的進口報單或其他足以證明產品原產地資訊之資料作為佐證」,這一條就很難執行。

他指出,自行去市場買青菜、豬肉,然後在市場現包水餃出售的小販,要他(她)跟菜販、肉販索取進貨單或交易憑證,根本是不合實際的作法。菜販、肉販去批發市場批貨時,都不見得能順利取得進貨單或交易憑證,要如何提供給顧客?

記者實地將上述規定說與市場中現做貢丸的商家,他立刻搖頭表示:「聽無啦!我們做小生意哪有那個本事。」

張先生說,他不是要拆政府的台,也能夠體諒目前千頭萬緒、無法立刻處理,同時,他也相信加工業者都願意配合清楚標示的政策,只是執行面的困難,如果不趁明年元旦美豬上路前加以排除,未來對台灣養豬產業和消費者都會有很大的傷害。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5879/